我是舒食旅人·琳,一個總愛蹲在潮間帶觀察生物、追著浪花找故事的自然迷。這次想和大家聊聊海龜——這些海洋裡的古老旅人,牠們的生存智慧、遷徙奇蹟,甚至連「流淚」的誤會,都藏著讓人驚嘆的生命密碼。為什麼沙灘上的小海龜總朝著月光奔跑?為什麼牠們吃水母卻被塑膠袋欺騙?這些問題背後,其實都和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連。透過這篇文章,我想帶你用最輕鬆的方式,從海龜的角度看見海洋的美麗與哀愁,或許下次當你握著吸管時,會想起這些溫柔的鰭肢動物,正和我們共享同一片蔚藍。
目錄
海龜介紹:海洋中的古老漫遊者
身為一個痴迷於自然奧秘的研究者,海洋中的活化石——海龜,始終令我著迷不已。每當潛入蔚藍,看見牠們優雅滑過的身影,總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寧靜力量。
億萬年的演化傳奇
「海龜介紹」最震撼人心之處,莫過於牠們悠久的演化史。想像一下,早在恐龍稱霸陸地的侏羅紀時期,海龜的祖先就已開始適應海洋生活,至今已超過一億年!這個驚人的時間跨度,讓牠們成為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動物類群之一。牠們親眼目睹了地殼劇變、氣候更迭,甚至挺過了令恐龍滅絕的白堊紀末日事件。深入地了解這段非凡的生存史,是「海龜介紹」不可或缺的篇章。這種頑強的生命延續力,正是「海龜介紹」最核心的魅力所在。
遼闊的藍色家園
從熱帶、亞熱帶到部分溫帶海域,除了寒冷的極地海洋,幾乎全球的溫暖水域都能發現海龜的蹤跡。牠們的生命週期緊密交織著漫長的遷徙旅程。例如,母龜會不遠千里,洄游至牠們出生的海灘產卵,這種精準的導航能力至今仍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小海龜破殼而出後,憑藉本能衝向大海,展開充滿未知的遠洋漂流生活,直至成年後才靠近沿岸。這種對廣闊海域的依賴與利用,構成了「海龜介紹」中關於其生態分佈的核心內容。想要完整地進行「海龜介紹」,就必須理解牠們對這片藍色家園的深度依賴與跨國界的生存需求。
生態平衡的關鍵樞紐
海龜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著多重且至關重要的角色:
- 維持海草床與珊瑚礁健康:綠蠵龜攝食海草,防止其過度生長並促進新芽萌發與養分循環;玳瑁龜則會啃食覆蓋珊瑚的藻類和海綿,為珊瑚提供生存空間。
- 營養物質的跨域傳遞者:牠們在覓食區與遙遠的產卵沙灘間遷徙,將海洋中的養分(通過排泄物和未孵化的卵)帶到貧瘠的沙灘生態系統,滋養了沙灘上的植物和無脊椎動物。
- 生物鏈的重要環節:海龜卵和幼龜是多種海岸鳥類、螃蟹、哺乳動物的食物來源;成年海龜(儘管天敵較少)的存在也影響著其獵物種群(如海綿、水母)的數量平衡。
理解海龜在生態網絡中的這些關鍵互動,是深入「海龜介紹」的必修課。認識到牠們不僅是美麗的生物,更是維繫海洋生機的重要齒輪。
海龜知識:解讀牠們的生命密語
鑽研「海龜知識」是我持續的熱情所在。牠們的生命週期充滿挑戰與奇蹟,而牠們應對環境的方式,更蘊含著古老生物適應海洋的生存智慧。
漫長而危機四伏的生命歷程
海龜的生命週期堪稱一場史詩般的生存挑戰:
- 脆弱啟程(孵化與幼年期):龜卵在沙灘上孵化約需45-70天,溫度甚至決定性別(較高溫多產雌性)。小海龜破殼後,必須協同奮力爬出沙穴,並在夜幕掩護下衝向大海,躲避天敵(鳥類、螃蟹等)。進入海洋後,幼龜進入一段被稱為”迷失落年”的時期,隨洋流漂流數年,以浮游生物為食,存活率極低(估計僅千分之一)。
- 成長與遷徙(亞成年期):倖存下來的幼龜逐漸離開大洋區,遷移至沿岸的覓食地(如海草床、珊瑚礁區)。這個階段持續時間很長,因種類而異,可能長達十幾年甚至數十年。
- 成熟與繁衍(成年期):達到性成熟後(通常需20-50年!),海龜開始參與繁殖循環。雄龜終生在海中,成熟後會游至繁殖區找尋配偶。雌龜則展現驚人的”返鄉”能力,通常會返回其出生地附近的海灘產卵。牠們可能每2-5年繁殖一次,在一個繁殖季內多次上岸產下數窩卵(每窩約100顆)。
- 長壽的海洋長者:若能順利成年,海龜壽命相當長,許多種類可達數十年甚至超過百年(如部分紀錄顯示欖蠵龜可能超過150歲)。這漫長的一生,充滿了人類活動帶來的額外風險。
掌握這段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是「海龜知識」的基礎框架。
八大現存瑰寶
全球現存的海龜種類僅有七至八種(分類學上略有爭議),每一種都獨一無二:
- 綠蠵龜:因脂肪呈綠色而得名,成龜主食海草與大型藻類,是重要的”海洋園丁”。擁有最大且較平滑的頭盾片。
- 欖蠵龜:體型最小、數量可能最多(但某些種群仍受威脅),偏好溫暖水域,擁有獨特的灰綠色心型背甲。雜食性。
- 玳瑁:以其華麗、呈覆瓦狀排列的盾片聞名,擁有鷹喙般的嘴,專食海綿、海葵等珊瑚礁生物(對珊瑚礁健康至關重要)。極度瀕危。
- 赤蠵龜:擁有巨大頭部與強壯顎部,以底棲硬殼無脊椎動物(如螃蟹、海螺)為主,其紅褐色的脂肪是其標誌。
- 肯氏鱗龜:小型海龜,背甲邊緣有鋸齒突起,主要生活在墨西哥灣。
- 平背龜:僅分佈於澳洲北部海域,背甲扁平邊緣上翹,幼體不經歷遠洋漂流期。
- 革龜:體型最大(可達900公斤)、唯一沒有硬殼的海龜,背甲由革質皮膚覆蓋骨板構成。主食水母,擁有特殊的食道倒刺構造。能潛至深海(超過1000公尺)。
- 黑海龜(爭議性):有時被視為綠蠵龜的亞種或獨立種,分佈於東太平洋。
這份珍稀的清單,是「海龜知識」中物種多樣性的核心。每一次學習辨識牠們的特徵與習性,都讓我感嘆演化的精妙。充實的「海龜知識」讓我們更加明白保護每一種獨特性的刻不容緩。
生存的嚴峻挑戰
儘管歷經億萬年滄桑,現代人類活動卻讓海龜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深入「海龜知識」,就必須正視這些威脅:
- 棲地破壞:沿海開發、不當的沙灘管理(如人工照明干擾稚龜)、遊憩壓力(車輛、遊客踩踏)破壞了至關重要的產卵棲地。
- 氣候變遷:沙灘溫度升高導致孵化性別比嚴重失衡(高溫產雌龜),海平面上升淹沒產卵灘地,海水酸化與升溫影響食物來源(如珊瑚礁)和基礎生態功能。
- 海洋污染:塑料垃圾(被誤認為水母而吞食造成腸道阻塞或死亡)、廢棄漁網(鬼網纏繞)、化學污染物(影響健康與繁殖力)、原油污染。
- 非法貿易與直接利用:盜取龜卵,獵殺成年龜取其肉、殼(特別是玳瑁殼工藝品)或製成標本。雖有國際公約(CITES)嚴格禁止,但黑市交易仍存。
- 混獲:在漁業作業(如拖網、延繩釣、流刺網)中意外捕獲,是造成成年海龜死亡的主因之一。即使被釋放,也可能因受傷或減壓症而死亡。
- 船隻撞擊:繁忙的海上交通導致海龜被螺旋槳擊傷或撞死。
這些錯綜複雜的威脅,凸顯了深化「海龜知識」並將其轉化為有效保護行動的急迫性。沒有紮實的「海龜知識」作為基礎,保護工作將事倍功半。
海龜外形特徵:適應海洋的完美設計
作為大自然的觀察者,我總是被動物精妙的生存適應所吸引。仔細剖析「海龜外形特徵」,就如同欣賞一件歷經億萬年雕琢的海洋生存藝術品。
流線型移動堡壘:背甲與腹甲
談到「海龜外形特徵」,最直觀的莫過於牠們的殼。這身堅硬的盔甲是牠們最鮮明的標誌,更是生存的關鍵:
- 整體結構:主要由寬闊的背甲與相對平坦的腹甲構成,中間由骨質橋連接。這提供了基礎的保護框架。
- 材質差異:
- 硬殼種類:多數海龜(綠蠵、赤蠵、肯氏鱗、欖蠵、平背、玳瑁)的殼覆蓋著角質盾片(由角蛋白構成,類似人類指甲)。盾片的排列方式、數量、顏色與紋路是重要辨識特徵。
- 革質種類:革龜獨樹一幟,其背甲並非由硬質盾片覆蓋,而是由厚實的革質皮膚包裹著下方無數細小的骨質片,形成更符合流體力學的柔韌結構,適應其深海高速巡游的生活。
- 功能奧秘:這身殼不僅是抵禦鯊魚等掠食者的物理屏障,其流線型的輪廓(特別是革龜的設計)能有效減少水中阻力,提升游泳效率。殼的顏色和紋理有時也具備偽裝功能。背甲上的生長輪紋(尤其在幼龜階段),如同樹木年輪,可提供年齡增長的線索(雖然成年後不易判讀)。
- 行動限制:與陸龜不同,海龜無法將頭和四肢完全縮入殼內。牠們發展出其他防禦策略,如快速游泳逃離或利用堅硬外殼抵擋攻擊。
理解殼的構造與多樣性,是掌握「海龜外形特徵」的基石。每一次觀察殼的形狀與質地,都是一次解讀演化密碼的機會。
海洋推進器:鰭狀肢與尾部
為了征服海洋,海龜的四肢經歷了劇烈的演化變形,形成了高效的「鰭狀肢」。這是「海龜外形特徵」中最引人注目的適應之一:
- 前肢:特化成強大、修長的槳狀結構。這是海龜主要的推進引擎,提供前進的主要動力,划水姿態優美而有力。
- 後肢:較短而寬闊,形狀更像舵。主要功能是掌控方向和穩定身體,在轉向和細微調整姿態時發揮作用。
- 爪子的存在:部分種類(如雄龜、赤蠵龜、玳瑁龜)的鰭狀肢前端仍保留著一或兩個明顯的爪子。這些爪子在繁殖時對雄龜特別重要——用於鉤住雌龜的背甲前緣固定位置。雌龜在挖掘產卵巢穴時,後肢的爪子也發揮重要作用(與前肢划沙不同)。
- 尾部差異:雄龜的尾巴通常比雌龜更長更粗壯,生殖器官位於尾部內。這是辨別性別的重要外部「海龜外形特徵」。
鰭狀肢的完美設計,讓海龜能在水中靈活游動,從容遷徙。這是「海龜外形特徵」適應水生環境最直接的證明。
感知與進食的窗口:頭部與感官
海龜的頭部形態與感官配備,是其「海龜外形特徵」中高度特化的部分,直接反映了牠們的食性與生存策略:
- 嘴部形態:這是適應食性最明顯的特徵。
- 鈍嘴(如綠蠵龜):適合啃食海草和海藻。
- 尖銳鉤嘴(如玳瑁):如同鷹喙,方便深入珊瑚礁縫隙啄食海綿等生物。
- 強壯巨大的顎(如赤蠵龜):賦予牠們壓碎螃蟹、海螺等硬殼獵物的能力。
- 特殊的口腔結構(革龜):食道內壁布滿肉質尖刺(乳突),方向朝向胃部,能防止吞入的水母滑出,也能排出多餘海水。
- 眼睛:位置通常在頭頂兩側,提供寬廣的視野偵測周圍環境和潛在威脅。具有瞬膜保護。
- 聽覺:雖然沒有明顯外耳,但能感知低頻率的聲音和振動(如海洋噪音、水流變化)。
- 嗅覺:極為發達,特別是對化學物質的感知能力。這在尋找遙遠的出生地(嗅聞洋流中的化學特徵)、辨識合適的產卵沙灘以及定位食物(如革龜找尋水母)方面至關重要。
觀察海龜的頭部結構,特別是嘴型,是野外辨識種類的重要依據,也是理解其生態角色的關鍵「海龜外形特徵」。
海龜呼吸:海洋生物的陸源呼吸之道
身為呼吸空氣的爬行動物,卻選擇了海洋作為家園,海龜如何解決呼吸這個根本問題?探討「海龜呼吸」的機制,揭示了一個在空氣與水之間取得精妙平衡的故事。
肺主導的空氣呼吸者
核心事實:「海龜外形特徵」顯示牠們是爬行動物,這決定了牠們的呼吸方式與魚類截然不同。牠們無法像魚一樣從水中直接提取氧氣:
- 核心器官 – 肺:海龜擁有結構相對簡單但功能強大的肺臟,是氣體交換(攝取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主要場所。這是「海龜呼吸」的基礎。
- 呼吸動作:
- 主動露出水面:海龜必須定期浮出水面,將鼻孔暴露在空氣中進行呼吸。吸氣時,頸部肌肉收縮擴張喉部,將空氣吸入肺中(並非依賴橫膈膜,因龜殼限制了胸腔擴張)。
- 潛水時閉氣:潛入水中後,海龜會關閉鼻孔和喉嚨後部的瓣膜,防止嗆水。此時完全依賴肺部儲存的氧氣供應全身代謝所需。
- 呼吸頻率:浮出水面換氣的時間通常很短暫(幾秒鐘)。潛水時間則因種類、活動狀態(休息 vs 活動)、水溫等而異:
- 休息/睡眠狀態:可長達數小時(紀錄如綠蠵龜約4-7小時)。
- 活動/覓食狀態:較頻繁,可能幾分鐘到幾十分鐘需換氣一次。
- 特殊情況(如革龜深潛):雖然潛水時間長,但仍需間歇性上浮換氣(無法全程閉氣)。
明確理解海龜是依賴肺的空氣呼吸者,是掌握「海龜呼吸」本質的第一步。
深海挑戰與閉氣秘訣
面對長時間潛水和深潛的壓力,海龜演化出一系列驚人的生理適應,讓「海龜呼吸」一次所能獲取的氧氣效能最大化:
- 高效氧氣利用:
- 代謝率調控:潛水時,海龜能顯著降低心率和整體代謝速率(類似冬眠狀態),大幅減少氧氣消耗。這是最核心的適應策略。
- 肌肉儲氧:肌肉中含有高濃度的肌紅蛋白(一種儲氧蛋白質),能在潛水期間為肌肉提供氧氣來源。
- 厭氧代謝:在長時間閉氣末期,部分組織可暫時進行無氧代謝獲取能量(產生乳酸),但這不是主要方式且乳酸堆積需時間清除。
- 應對水壓與減壓症:
- 堅硬外殼:限制胸腔擴張的殼,意外地幫助海龜抵抗深水壓力,減少肺部被擠壓塌陷的風險。
- 肺部排氣:深潛前,海龜可能呼出部分空氣,減少肺部體積,降低中性浮力以便下潛,也可能降低氮氣吸收量(潛在減少減壓症風險)。
- 組織適應:牠們的組織似乎更能耐受氮氣分壓變化並更有效地處理氮氣,使得罹患類似人類潛水夫病的減壓症情況相對罕見(但並非完全免疫,尤其意外快速上浮時,或因漁網纏繞被迫快速上浮時風險大增)。
- 特殊案例 – 革龜:作為擅長深潛(可超過1000公尺)、長時間潛水(可持續80分鐘以上)的種類,其生理調控更為極致,例如擁有更大的血容量和更高濃度的肌紅蛋白。
這些精密的生理調控機制,是「海龜呼吸」系統能在水下世界運作的關鍵技術。每一次深潛都是對生命極限的一次挑戰。
氣體交換的隱藏助手
雖然肺部是「海龜呼吸」的主角,但近年研究發現,一些輔助途徑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貢獻少量氣體交換:
- 泄殖腔呼吸(泄殖腔吸器):部分淡水龜有此能力(如澳洲的菲茨羅伊河龜)。雖然早年被猜測某些海龜(如革龜)可能具備此能力,但目前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證明任何現存海龜種類能透過泄殖腔進行有效的氧氣攝取以支持新陳代謝。牠們主要還是依靠肺部呼吸。
- 皮膚與咽喉黏膜輔助:在特定條件下(如冬眠的淡水龜),皮膚和咽喉黏膜可能允許極少量的氧氣擴散。然而,對於活躍在海洋中的海龜,尤其是在冷水中活動受限時,這種方式即使存在,其貢獻量也極其微小,不足以影響牠們必須浮出水面換氣的核心需求。
因此,必須強調:對於所有海龜而言,「海龜呼吸」的本質仍是肺呼吸。牠們必須定期浮出水面吸取空氣,這是維持生命不可妥協的需求。任何阻礙牠們上浮的因素(如幽靈漁網纏繞、受傷失去行動能力)都會直接威脅到牠們的生存。這是理解「海龜呼吸」限制與脆弱性的核心重點。
關於海龜的常見疑惑
身為一個經常在野外觀察並沉浸在文獻中的愛好者,我很樂意分享一些關於海龜的關鍵解答:
海龜為什麼會死?
海龜死亡的原因錯綜複雜,但歸根結底,人類活動是現今最主要的驅動因素:
- 直接人為威脅:
- 漁業混獲:被延繩釣的鉤子鉤住、在拖網中溺斃、被流刺網或廢棄的幽靈網纏繞無法上浮呼吸導致溺斃或受傷感染而死。
- 船隻撞擊:螺旋槳造成嚴重外傷或內傷致死。
- 非法盜獵與利用:盜取龜卵、獵殺成年龜取肉、取殼(玳瑁)或製作標本。
- 產卵地干擾:沙灘人工照明誤導稚龜爬向陸地致死、遊客或車輛破壞巢穴或壓實沙灘阻礙稚龜出洞、不當開發破壞產卵棲地。
- 污染與廢棄物:
- 塑料垃圾:誤食塑料袋、漁網線等(常被誤認為水母或海草)導致腸道阻塞、營養不良、內傷或釋放毒素;被塑料圈、漁網等纏繞導致肢體壞死、無法游泳或上浮呼吸。
- 化學污染物:重金屬、農藥、工業化學品等通過食物鏈累積,損害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或引發疾病。
- 原油污染:沾染油污破壞體溫調節、游泳能力,誤食原油導致中毒。
- 氣候變遷影響:
- 沙灘升溫:導致孵化性別比嚴重失衡(高溫只產雌龜),威脅種群長期繁衍能力;極端高溫可直接炙死巢內胚胎。
- 海平面上升:淹沒產卵沙灘。
- 海洋酸化與升溫:破壞珊瑚礁生態系(玳瑁等棲息地與食物來源),改變海草床分佈(綠蠵龜食物)。
- 自然因素:
- 天敵:卵與稚龜在沙灘上面臨螃蟹、鳥類、哺乳類等捕食;幼龜在漂流期可能被大型魚類捕食;成年龜的主要天敵是大型鯊魚。
- 疾病與寄生蟲:纖維乳突瘤症(FP)在部分地區綠蠵龜族群中造成嚴重影響。
- 擱淺:受傷、生病、迷途或受洋流異常影響而擱淺,若未及時救援易死亡。
理解這些死因,是推動有效保護措施的根本。
澎湖有海龜嗎?
是的!澎湖群島是台灣非常重要的海龜棲息與繁殖區域。
- 主要種類:在澎湖海域最常見的是綠蠵龜,牠們會利用澎湖的沙灘(例如望安島)作為產卵地。此外,也有玳瑁、赤蠵龜和欖蠵龜的記錄出現在澎湖周邊海域進行覓食或洄游經過。
- 重要繁殖地:澎湖的望安島擁有設立多年的「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是台灣本島地區少數幾個仍有穩定海龜上岸產卵的地點之一(雖然數量仍遠低於歷史水準)。保護區內設有專人巡護,進行產卵巢監測與保護工作。
- 棲息環境:澎湖海域豐富的海草床(如菸仔草)、珊瑚礁生態系以及多樣的岩礁環境,為海龜提供了重要的覓食場所。
- 觀察指引:
- 在保護區(尤其是產卵沙灘)務必嚴格遵守管制規定(如夜間禁止進入核心區),避免干擾母龜產卵與稚龜孵化入海。
- 在海上遇到海龜時,請務必保持距離(建議5-10公尺以上),絕對禁止觸摸、追逐、餵食或使用閃光燈拍照。安靜觀察就是最好的尊重。
- 參與由專業機構或合格導覽員帶領的生態觀察活動,更能確保行為正確且獲得正確知識。
澎湖的海洋生態,正因這些遠古航海者的存在而更顯珍貴。
遇到可愛的海龜怎麼保護?
在海中或岸上邂逅海龜是難得的幸運時刻。保護牠們,意味著將牠們的福祉置於我們的興奮感之上:
- 嚴守距離:無論水中或岸上,保持至少5公尺(最好10公尺) 以上的距離。使用相機的長焦鏡頭拍攝,切勿靠近。
- 切勿觸碰:絕對禁止觸摸海龜!這會造成牠們極大壓力,且人體上的化學物質(如防曬乳)、油脂或病菌可能傷害龜甲或皮膚。
- 禁止追逐:不要為了拍照或看得更清楚而追逐海龜游泳。這會消耗牠們寶貴的能量,干擾其覓食、休息或洄游。
- 安靜觀察:避免大聲喧嘩、製造巨大噪音或快速移動。海龜對振動敏感,驚擾可能迫使牠們放棄重要的活動(如覓食或上岸產卵)。
- 勿擋去路:特別是在海中,切勿阻擋海龜上浮換氣的路徑!這是生死攸關的行為。如果牠朝水面游,請主動讓開。
- 禁止餵食:絕對不要餵食海龜!這會改變牠們的自然行為,可能導致依賴性或誤食不當食物。
- 尊重產卵地:
- 若在夜間沙灘疑似發現母龜(切勿靠近驚擾!)或剛孵化的稚龜,請保持黑暗(禁用任何光源照射牠們,手電筒、手機燈、閃光燈都不行!),讓牠們遵循自然本能行動。
- 切勿挖掘或干擾巢穴。
- 遵守保護區所有規定。
- 回報異常:若發現受傷、生病、被纏繞或死亡的海龜,請勿自行處理。記錄時間、地點和狀況(拍照),盡快聯繫當地海巡單位或專業救傷機構(如海保署、大學海龜研究團隊、特定救傷中心)。
- 源頭減廢:積極減少塑料使用,妥善處理垃圾(特別是漁具),減少碳足跡,從根源降低對海龜棲地的威脅。
真正的熱愛,體現在我們的自律與尊重之中。
海龜在海洋生態系中扮演什麼角色?
海龜絕非海洋中的過客,牠們是生態網絡中不可或缺的基石物種:
- 海草床的園丁(綠蠵龜):牠們攝食海草的頂端生長點,促進海草橫向生長蔓延,增加海草床密度與健康度,使其更能固碳、穩定底質並為無數魚類、蝦蟹、海馬等提供棲所。
- 珊瑚礁的清道夫與健康守護者(玳瑁龜為主):玳瑁龜專食特定海綿(部分海綿會過度生長覆蓋並殺死珊瑚),也吃海葵等生物,控制其數量,維持珊瑚礁生物多樣性與結構健康。
- 營養循環的關鍵連結者:
- 將海洋中吸收的養分(通過攝食海草、海綿、水母等),攜帶至營養貧瘠的產卵沙灘。其排泄物、未孵化的卵以及未能入海的死稚龜,成為沙灘生態系(沙灘植物、昆蟲、螃蟹等)重要的養分來源。
- 此過程被稱為”營養傳輸鏈”,將海洋的生產力輸送至陸緣生態系。
- 獵物與競爭者:
- 卵和稚龜是沙灘及近岸生態系中眾多生物(螃蟹、鳥類、魚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 成年龜的存在(雖天敵較少)也會影響其獵物(如海綿、水母)的族群數量,間接影響獵物的獵物,調控食物網平衡。
- 生態系健康的指標:海龜壽命長、生活史複雜、分佈廣且位於食物鏈較高層次,其族群健康狀況能敏感地反映海洋環境的整體變化(如污染、棲地破壞、氣候變遷影響)。
失去海龜,等同於抽掉海洋生態系中幾根重要的承重樑,其連鎖效應將難以預估。保護牠們,就是維護海洋生態系的完整與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