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真的,我這輩子跟雞湯的緣分,大概從阿嬤的灶腳就開始了。但第一次看到竹絲雞,那全身烏漆嘛黑、連骨頭都透著墨色的模樣,老實說我還倒退三步!心想:「這是什麼新品種?能吃嗎?」沒想到,就那一鍋燉得濃稠發亮的竹絲雞湯,那股鮮甜濃鬱夾著藥材香的滋味,讓我瞬間投降,從此踏上尋找完美烏骨雞滋味的旅程。今天就來跟大家掏心掏肺,聊聊這鍋讓我著迷的黑色寶藏——竹絲雞!
挑對雞,湯才香!認識竹絲雞的獨特魅力
食材絕對是美味的起點,竹絲雞更是如此。這傢伙可不是隨便染黑的!正宗臺灣本土養殖的竹絲雞(也叫烏骨雞),天生的「十全烏」特徵超好認:從雞冠、嘴巴、舌頭、腳趾到骨頭,統統是深色的(皮黑、肉黑、骨黑是基本)。為什麼這麼黑?關鍵在牠們體內含有一種特別的黑色素,不只造就獨特外觀,也被認為是滋補的來源之一。市面上常聽到烏骨雞和竹絲雞,其實在臺灣講的常常是同一種寶貝啦!
不過,挑雞學問大!跑遍傳統市場、超市,甚至直接殺去產地,我踩過的雷也不少。有一次貪小便宜買了號稱「烏骨雞」的,結果回家一煮,湯色淡如水,肉質也柴,一看骨頭根本是白的!氣死人。後來學乖了,認明幾點:
正宗竹絲雞挑選重點:
- 看顏色: 皮、肉顏色要深(偏黑或深灰),最好骨頭斷面也能看到深色。
- 摸肉質: 觸感要緊實有彈性,按下去會回彈,絕對不能濕黏或軟爛。
- 聞氣味: 新鮮的雞肉只有淡淡的肉腥味(正常範圍),若有酸味或刺鼻異味,立刻放下閃人!
- 問來源: 信任的攤商或貼有產銷履歷、CAS標章的比較有保障。我看到有標榜「放牧」或「有機飼養」的,雖然貴一點,但風味真的更鮮醇,那個雞味(好的那種)就是不一樣!
說到營養,竹絲雞確實被捧得老高。看看這個我自己整理的營養成分對照表(資料參考衛福部食藥署資料庫,實際還是會因雞齡、飼養方式有差異啦):
| 營養成分 | 竹絲雞 (平均值) | 一般肉雞 (平均值) | 差異觀察 |
|---|---|---|---|
| 熱量 (大卡) | 183 | 219 | 竹絲雞熱量稍低一點點 |
| 蛋白質 (公克) | 18.5 | 18.6 | 差不多,都是優質蛋白質來源 |
| 脂肪 (公克) | 12.5 | 16.1 | 竹絲雞脂肪明顯較少! |
| 鐵 (毫克) | 1.4 | 0.9 | 竹絲雞含鐵量較高! |
| 鋅 (毫克) | 1.5 | 1.2 | 竹絲雞含鋅量也較高! |

看到沒?竹絲雞的脂肪含量硬是比一般肉雞少了一大截,吃起來心理負擔比較小(雖然燉湯後還是會浮一層油,撈掉就是了)。鐵跟鋅的含量也比較突出,這對女生或需要補充礦物質的人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當然啦,這些營養素要吃進肚、吸收好才是重點,所以接下來怎麼煮,就超級關鍵了!
暖心暖胃!我的竹絲雞私房食譜大公開
講到竹絲雞料理,十個有九個半會先想到「燉湯」。沒錯!這絕對是讓竹絲雞精華完美釋放的王道吃法。經過無數次實驗(和幾次失敗),我終於摸出幾個家人朋友都按讚的配方,分享給大家:
經典不敗:養生四神竹絲雞湯
這款是我家冰箱的常備軍!四神(淮山、芡實、蓮子、茯苓)溫和健脾,加上竹絲雞的滋補,溫潤順口,一年四季都適合。重點是做法超簡單:
- 竹絲雞剁塊洗淨,冷水下鍋加點米酒(或薑片),煮到微滾就撈起洗掉雜質(汆燙去腥不能省!)。
- 處理藥材:淮山、芡實、蓮子稍微沖洗(怕有硫磺),茯苓掰小塊。
- 通通丟進湯鍋(鑄鐵鍋或砂鍋更好),加足冷水淹過所有材料(水要一次加足! 中途加水湯會濁)。
- 大火煮滾立刻轉最小火,蓋上鍋蓋「慢燉」至少1.5小時,燉到雞肉用筷子能輕易戳穿就對了。
- 起鍋前加點米酒提香,鹽巴調味(最後才加鹽! 肉才不會柴)。

小秘訣:有時我會偷懶用電鍋,外鍋放2杯水,跳起來再燜半小時,效果也不賴!雞肉記得選帶骨的部位,像雞腿、骨架,膠質和風味才夠。
驚豔味蕾:麻油松阪竹絲雞
誰說竹絲雞只能煮清湯?這道是我冬天的最愛,濃鬱麻油香配上竹絲雞特有的紮實口感(尤其是松阪部位,就是脖子連線雞胸那兩條肉,超Q彈!),暖身又滿足。
- 材料:竹絲雞松阪肉(或雞腿肉)、老薑一大塊切片、黑麻油、米酒、枸杞少許。
- 做法:
- 松阪肉切厚片或塊(帶皮更香)。
- 乾鍋小火煸香薑片,煸到薑片邊緣微捲(火千萬不能大,麻油會苦!)。
- 倒入黑麻油,一樣小火,放入雞肉塊翻炒到表面變色。
- 嗆入大量米酒(完全不加水的純酒燒更香,怕酒味重可加一半水),煮滾後轉小火蓋鍋燜煮15-20分鐘。
- 起鍋前撒枸杞,試試鹹淡(通常麻油和酒的味道就夠,不太需要鹽)。
這道要點就是耐心煸薑和控制火候,麻油焦了整鍋毀掉!我曾經太心急開大火,結果整鍋發苦,只能含淚倒掉...心痛啊!竹絲雞松阪肉量不多,早點去市場請老闆預留比較保險。
創意嘗試:香菇栗子燜竹絲雞
想換點不同風味?秋天栗子盛產時,用竹絲雞來燜煮一鍋,甘甜濃鬱,超下飯!
- 材料:竹絲雞塊、乾香菇(泡發)、熟栗子、蔥段、薑片、蒜頭、蠔油、醬油、糖、米酒。
- 做法:
- 竹絲雞塊汆燙備用。香菇擠乾水分(泡香菇的水留著!)。
- 熱鍋少油爆香蔥薑蒜,下香菇炒香。
- 放入雞塊翻炒,淋米酒、醬油、蠔油、一點糖炒上色。
- 加入栗子、泡香菇的水(不夠再加點清水至蓋過食材約8分滿)。
- 煮滾後轉小火蓋鍋燜煮約30-40分鐘,到雞肉軟嫩、醬汁濃稠即可。

香菇水是天然的鮮味劑!這道不用燉很久,肉質保持一點彈性更好吃。栗子我用現成的熟栗子省時間(懶人如我),用生栗子去殼去膜先蒸熟也行。重點是醬油和蠔油比例要抓,太鹹會搶走竹絲雞和栗子的甜味。
燉煮訣竅大公開!讓竹絲雞美味升級的關鍵心法
買到好雞、選對食譜,最後成敗就在「煮」的功夫!用竹絲雞煲湯燉肉這些年,累積不少血淚心得(也繳了不少學費...):
火候是靈魂!
燉竹絲雞湯,特別是藥膳湯,「慢燉細熬」是不二法門。滾水大火把蛋白質衝出來,湯會濁濁的(像豆漿),風味也散掉。我的經驗是:
- 汆燙後下冷水鍋。
- 大火煮到鍋邊冒小泡泡(快滾不滾的狀態)。
- 立刻轉成爐心最小火(火苗不要舔到鍋底那種),讓湯面維持似滾非滾,只有中心微微波動的狀態。
- 蓋上鍋蓋,耐心等待1.5到2小時。
相信我,這樣燉出來的湯,清澈又金黃(或帶點藥材色),上面浮著亮晶晶的雞油,香氣濃得化不開,雞肉也不會乾柴!用鑄鐵鍋保溫性好,效率更高。千萬別用大火滾煮,湯會變少變濁,肉也老掉。
去腥增香小撇步
竹絲雞味道比一般雞濃鬱,處理不好容易有土腥味(尤其靠近內臟部位)。我的法寶:
- 汆燙徹底: 冷水下鍋,加薑片或一大匙米酒,煮到水滾、雜質浮沫大量冒出,再撈起用溫水沖洗乾淨(用冷水沖會讓肉質收縮!)。
- 薑、米酒是好夥伴: 無論燉湯或燜煮,薑和米酒(或料理米酒)是基本配備,有效中和腥味。
- 內臟處理: 如果買全雞附雞胗、雞心,務必翻開徹底清洗內部殘留物,單獨汆燙處理更安心。
鹽巴,最後的最後才加!
這點超重要!太早放鹽,肉裡的蛋白質會過早凝固,水分被鎖住出不來,結果湯不夠鮮,肉也變得又乾又柴。我的習慣是:
- 燉湯: 關火前5-10分鐘才調味。
- 燜煮: 等雞肉已經燜軟、醬汁收到差不多濃稠度時再加鹽或醬油調整。
這樣才能確保竹絲雞的鮮甜完整釋放到湯裡,肉質也保持軟嫩多汁。
湯麵上的油脂,怎麼辦?
燉好的竹絲雞湯,尤其用雞腿或全雞,表面常浮著一層金黃雞油。撇除?還是保留?
- 追求清爽: 用湯匙小心撇掉大部分浮油,或等湯放涼冷藏,油脂凝固後輕鬆刮除。
- 追求風味: 保留一部分!雞油可是精華,特別是煮麻油雞或香菇雞湯時,適量油脂能帶來更圓潤滑順的口感。撇得太乾淨,有時反而覺得少了點什麼(雖然比較健康啦)。

竹絲雞料理Q&A
Q1: 竹絲雞為什麼這麼貴?比一般土雞還貴好多!
A: 主要是產量少、飼養期長。正宗竹絲雞長得慢,飼養時間至少比快速成長的白肉雞多一倍以上,成本自然高。加上牠們「十全烏」的特色需要特定品系維持,管理也較費心。一分錢一分貨,好的竹絲雞風味和口感確實值得。
Q2: 聽說竹絲雞很補,所有人都適合吃嗎?
A: 一般體質的人適量吃都沒問題。但竹絲雞性平偏溫,若搭配溫補藥材(如當歸、黃耆),體質燥熱(容易嘴破、便秘、長痘痘)或正在感冒發燒的人,建議暫時少吃,或選擇清燉不加藥材的湯底較溫和。有特殊疾病還是諮詢醫師中醫師比較穩當。
Q3: 煮竹絲雞湯一定要加中藥材嗎?不加會不會不夠營養?
A: 完全不用擔心!竹絲雞本身的營養價值(優質蛋白質、礦物質)就很豐富。單純用竹絲雞加薑片、米酒、一點香菇或乾幹貝燉煮的清湯,鮮美無比,一樣滋養。加藥材是增添風味和不同保健功效(如四神湯健脾、當歸湯補血),視個人喜好和需求新增即可。不加藥材的純竹絲雞湯,更能品嚐到雞肉本身的醇厚原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