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幾乎把陽臺變成叢林的園藝狂熱分子,我對植物的熱情總讓我忍不住嘗試各種奇花異草。但要說到近年讓我深深著迷,甚至願意犧牲一些其他植物空間來安置它們的,絕對非鹿角蕨品種莫屬!那種充滿異國情調的姿態,特別是它們特化的「營養葉」和「孢子葉」,簡直就是大自然最神奇的雕塑品。我常常看著我那幾棵寶貝,心想它們怎麼能長得這麼像鹿角或是大象耳朵?真的很迷人!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這些奇特又美麗的植物朋友吧,分享我的經驗,也說說我踩過的坑。
目錄
坦白講:鹿角蕨品種的收集之路,真的很容易上癮,但也真的燒錢! 特別是那些罕見的品種,價格實在讓人牙痛。不過,看著它們慢慢成長變化,那種滿足感,無價啦!
鹿角蕨品種:認識這些獨特的附生精靈
說到鹿角蕨品種的分類,它們都屬於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的鹿角蕨屬 (Platycerium)。這個屬的成員雖然不算爆炸多,但每個都很有個性。主要分為「單芽型」和「多芽型」兩大生長型別,這點在你決定怎麼繁殖它們和幫它們安家時超級重要!單芽型就像尊貴的王者,一生只長一個生長點,像我們熟悉的皇冠鹿角蕨 (P. coronarium)、巨大鹿角蕨 (P. grande)這些都屬於這一類;多芽型就活潑多了,會從基部分出好多個小芽,像亞猴鹿角蕨 (P. ridleyi)、爪哇鹿角蕨 (P. willinckii),還有新手友善的三角鹿角蕨 (P. stemaria)都是,它們很容易長成茂密的一大叢,看起來超有成就感!
臺灣常見鹿角蕨品種特色一覽(含栽培難易度與價格區間)
| 品種名稱 (中文/學名) | 最大特色 | 營養葉形態 | 孢子葉形態 | 推薦難易度 | 市場價格參考 (3.5寸~5寸) |
|---|---|---|---|---|---|
| 女王鹿角蕨 (P. wandae) |
體型王者! | 巨大、厚實、直立,邊緣深裂 | 超級寬大下垂,末端分叉 | ★★☆☆☆ (挑戰級) | $$$$ 昂貴 |
| 亞猴鹿角蕨 (P. ridleyi) |
毛茸茸、可愛爆棚 | 圓盾狀,密佈白色絨毛 | 細長下垂如猴尾,常分叉 | ★★★★☆ (進階) | $$$ 中高價 |
| 皇冠鹿角蕨 (P. coronarium) |
經典優雅 | 圓盾狀,會向上包覆 | 長而下垂,末端多次分叉如皇冠 | ★★★☆☆ (中等) | $$ 中等 |
| 何其美鹿角蕨 (P. holttumii) |
精緻優雅 | 高聳直立,頂端分叉 | 較短、寬,末端分叉優美 | ★★★☆☆ (中等) | $$$ 中高價 |
| 爪哇鹿角蕨 (P. willinckii) |
銀白之星 | 盾葉優美,成熟時顯銀白 | 細長優雅下垂,分叉多 | ★★☆☆☆ (挑戰級) | $$$$ 昂貴 |
| 三角鹿角蕨 (P. stemaria) |
新手首選 | 大型圓盾狀 | 寬闊三角形,末端分叉明顯 | ★★★★★ (簡單) | $ 親民 |
| 銀葉鹿角蕨 (P. veitchii) |
抗旱銀盾 | 厚實直立,密披銀白絨毛 | 較短,直立或斜伸,末端分叉 | ★★★★☆ (進階) | $$~$$$ 中等偏高 |
| 立葉鹿角蕨 (P. hillii) |
挺拔俐落 | 直立高聳,頂端開裂 | 較短,直立不分叉或少分叉 | ★★★☆☆ (中等) | $$ 中等 |
| 象耳鹿角蕨 (P. elephantotis) |
巨大葉片 | 巨大圓形或橢圓形 | 極寬大,形狀酷似象耳 | ★★★★☆ (進階) | $$~$$$ 中等偏高 |
*(難易度說明:★越多越好養 / 價格區間:$ NT800以下 $$ NT800~2500 $$$ NT2500~6000 $$$$ NT6000以上)*
個人偏好大公開: 我真心大推三角鹿角蕨給剛入門的朋友!它真的超級強健,生長又快,價格又相對親切(當然,品相好的還是不便宜啦),看著它盾葉慢慢變大,孢子葉挺立起來的樣子,很有成就感。至於爪哇鹿角蕨...美是真的美,但每次看到它的價格標籤,我的心臟都要漏跳一拍。女王鹿角蕨那種霸氣,養過就回不去了,但家裡空間不夠大的朋友真的要三思,它發起狠來長,真的很佔地盤!
鹿角蕨品種的奇幻外貌:不只是像鹿角那麼簡單!
這些傢伙的外表實在太有辨識度了!這也是鹿角蕨品種讓人著迷的主因。它們的葉子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大類功能,長得也完全不一樣:
- 營養葉 (盾狀葉/不育葉): 這通常就是我們最早看到,貼著樹幹或板子長出來的那片像是「盾牌」或「基底」的葉子。剛長出來時是綠色的,摸起來軟軟的,隨著時間變老,會轉成乾燥的咖啡色或褐色,變得很厚實、硬硬的。別小看這些乾掉的葉子!它們可是超重要的:
- 固定高手: 像吸盤一樣牢牢抓住附著的樹幹或板子。
- 儲水倉庫: 一層層疊起來,中間的空隙能儲存水分、落葉和有機質,簡直是自帶的小型堆肥場!為自己提供養分。
- 根部保護罩: 把脆弱的根部包在裡面,防乾防受傷。
- 孢子葉 (生育葉): 這就是大家最愛,長長垂下來、形狀像鹿角、麋鹿角、或各種奇特分叉的葉子了!它們的主要任務就是負責「傳宗接代」—在葉背末端會長出聚集在一起的褐色斑塊,那就是它們產生孢子的地方(稱為孢子囊群)。這些孢子葉的形態變化多端,是區分不同鹿角蕨品種最主要的依據。有的又寬又大(像女王、象耳),有的細長分叉超多(像亞猴、皇冠),有的幾乎不分叉(像立葉)。
我的觀察筆記: 每次新葉冒出來的時候,我都會特別興奮,尤其是孢子葉!看著它從捲曲的小拳頭慢慢舒展開來,展現出獨特的形態,那種期待感真的很棒。營養葉變乾的過程也很有趣,從翠綠到枯褐,雖然看起來像死了,但其實正在轉換角色,默默地為整株植物奉獻。我覺得這就是鹿角蕨品種最迷人的地方之一,不同生命階段展現不同的美態。
這些鹿角蕨品種到底愛住哪裡?摸透它們的脾氣!
想養好這些寶貝,瞭解它們的老家環境超級重要。大部分的鹿角蕨品種原生地都在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的雨林裡,像東南亞、澳洲北部、非洲熱帶區這些地方。它們天生就是「附生高手」,喜歡住在高高的樹幹上或樹枝分叉處,可不是長在土裡哦!這就告訴我們幾個照顧上的關鍵點:
- 光照需求: 它們超怕太陽直曬! 想想它們在雨林樹冠層下面,曬到的都是經過樹葉篩過、柔和的散射光。所以在家裡養,最理想的位置是明亮的窗邊,但陽光不會直接照到葉子上的地方(朝北窗、有遮蔽的東向窗都不錯)。太強的直射光很容易把嬌嫩的葉子曬傷,留下難看的褐色焦斑。**強烈警告:夏天正午的西曬窗是死亡陷阱!** 我有一次不小心把一棵亞猴移了位置,下午回家就看到葉尖焦了,心碎一地!
- 通風需求: 悶熱不通風絕對是鹿角蕨品種的大忌!它們習慣雨林中空氣流動的環境。通風不好很容易引起病害,特別是那些可怕的菌類感染。所以陽臺、窗邊通風處通常比密閉的室內好。如果只能養室內,記得要常開窗或用迴圈扇輕輕帶動空氣。
- 溫濕度需求: 溫暖、潮濕是它們最愛的!理想的溫度大概在攝氏18度到28度之間。臺灣夏天高溫對某些品種(尤其是怕熱的爪哇、銀葉)有點吃力,要注意移到涼爽處並加強濕度。冬天的寒流來襲(低於10度)對很多品種也是威脅,要記得保暖(可以暫時移入室內避寒)。
- 濕度是關鍵! 它們喜歡空氣濕度高的環境(最好能在60%-80%以上)。臺灣夏天通常空氣濕度夠高,但冬天東北季風一來或長時間開冷氣除濕,空氣就變得很乾燥,這時候就要幫它們加濕了。我的秘招:
- 在植株旁邊放裝水的淺盤。
- 經常在周圍環境或葉片背面噴噴水霧(避免正中午噴水,水滴聚光會燒葉)。
- 群聚擺放,讓植物自己製造小環境濕度。
- 有預算的話,直接投資一臺好用的加濕器最方便省事。
- 濕度是關鍵! 它們喜歡空氣濕度高的環境(最好能在60%-80%以上)。臺灣夏天通常空氣濕度夠高,但冬天東北季風一來或長時間開冷氣除濕,空氣就變得很乾燥,這時候就要幫它們加濕了。我的秘招:
- 附生習性: 再次強調,它們的根需要透氣!所以千萬不能像一般花草那樣種在土裡,會爛根爛到天荒地老。一定要模仿它們野生的狀態,把它們「綁」或「固定」在適當的介質或基板上,讓根系既能接觸空氣又能吸收水分養分。
環境模擬心得: 我發現放在東向陽臺內側的鹿角蕨品種長得最好,早上有溫和的陽光,中午以後就曬不到了,加上陽臺通風良好。夏天我會特別注意幫怕熱的品種(如爪哇)遮蔭和噴水降溫。冬天寒流來之前,我一定會把嬌貴的女王、爪哇先搬進客廳溫暖處。濕度計是我陽臺必備的小工具,隨時監控狀態!
鹿角蕨品種居家照護全攻略:綁板、澆水、餵食、打理
這部分超級重要,也是新手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來看看怎麼把這些森林精靈伺候好:
- 介質與上板: 這是養好鹿角蕨品種的第一步,也是成功基石!
- 板子選擇: 杉木板、蛇木板、軟木板、椰子纖維板都很常見。我個人偏好杉木板或椰子纖維板,耐用又吸水。蛇木板紋路好看但比較硬,固定時費勁些。重點是板子要有一定厚度和吸水保濕能力。
- 介質選擇: 主要包覆根部用。超級推薦水苔! (水苔要買品質好的,泡發後擠乾使用)。它保濕、透氣又輕盈,是鹿角蕨的好夥伴。也有人混合少量樹皮、椰塊或火山石增加透氣性,特別是在潮濕地區。
- 上板步驟:
- 將泡發擠乾的水苔揉成一個適合植株根部大小的球團。
- 把水苔球團放在植株根部,稍微壓實包裹好。
- 將包好水苔的植株根部貼緊板子中央偏下的位置(預留未來營養葉向上生長的空間)。
- 用釣魚線(最耐用)、尼龍線或綠色塑膠包裝帶(較不傷葉),從水苔團後方開始,像繞圈圈一樣,一圈一圈緊密地把水苔團和植株牢牢地綁在板子上。綁緊!綁緊!綁緊!(很重要說三次)讓植株不會晃動。剛綁好時看起來有點醜沒關係,等營養葉長出來蓋住就漂亮了。
- 個人踩坑經驗: 剛開始學時沒綁緊,結果植株晃動長不好,水苔也容易乾掉。也曾經貪省事用棉線綁,結果沒幾個月就爛光了,整棵蕨差點掉下來摔壞!釣魚線雖然醜一點,但真的最可靠。
- 澆水技巧: 這是門藝術!過與不及都會出問題。
- 核心原則:乾濕交替,保持透氣。 它們喜歡濕潤但絕不能積水爛根!
- 澆水時機: 最簡單的方法—用手摸摸板子後面的水苔團或介質。感覺輕飄飄的、乾乾的,或者板子顏色變淺變乾,就是該澆水了。千萬別死守「幾天澆一次」的公式,天氣熱、風大、生長季時乾得快;冬天、陰雨天就乾得慢。
- 澆水方法:
- 泡水法(最推薦): 直接連板子一起,整塊浸到一個裝滿水的容器裡(水桶、臉盆都行),水位大概到板子一半或三分之二高就好,別整塊淹沒。泡個10-15分鐘,讓水苔團完全吸飽水。拿起來瀝乾多餘的水分再掛回去。
- 淋水法: 用水管或澆花器,從板子背面的水苔團處淋水,讓水慢慢滲透進去,直到水從板子下方滴出來為止。正面葉子稍微噴濕沒關係,但重點是澆透介質。
- 頻率參考: 夏天可能3-5天就需要泡一次水(看環境乾燥程度),冬天有時1-2週才需要一次。寧可稍微乾一點,也不要一直濕漉漉!
- 水質: 最好用放置過一天的自來水(讓氯氣揮發掉),或雨水、RO水。北部的朋友水質比較軟,比較沒問題;中南部水質硬(鈣鎂離子多),長期用容易在葉片或板子上累積白垢,偶爾用雨水或RO水沖洗一下有幫助。
- 施肥要訣: 鹿角蕨品種不是大胃王!
- 原則:薄肥勤施。它們在原生環境養分來源有限(主要靠儲存的有機質)。
- 施肥時機: 在溫暖的生長期(春末到秋初)施肥效果最好。冬天低溫或植株狀態不好時千萬別施肥。
- 肥料選擇:
- 液態觀葉肥或均衡肥: 最常用也最方便。照說明書比例再減半或稀釋到1/4倍!每次澆水時加入水中一起施用(泡水時直接加到泡的水裡;淋水時澆在板子背面)。
- 緩效肥: 可以在綁板時,塞幾顆長效型的奧斯魔肥或好康多在有水苔的地方,讓養分緩慢釋放。但要注意別放太多。
- 頻率: 生長季大概每2-4週施一次稀薄的液肥就非常足夠了。絕對不要急著灌肥!
- 慘痛教訓: 曾經太心急,覺得我的皇冠長得慢,就加倍濃度施肥,結果沒多久葉尖就開始焦黑,營養葉也出現褐色斑點,典型的肥傷!趕緊停止施肥,用大量清水沖洗介質(泡水),才慢慢救回來,從此再也不敢手重了。
- 修剪與整理: 不用太常動剪刀。
- 乾枯營養葉: 外層乾掉的褐色營養葉是保護層和營養庫,千萬不要手癢剪掉! 它們會自然疊加保護植株。
- 枯萎的孢子葉: 如果整片孢子葉都乾枯變黃變脆了,可以從基部小心修剪掉。
- 整理重點: 保持環境乾淨通風,偶爾用軟毛刷或濕布輕輕拂去葉片上堆積的灰塵(特別是葉背,避免阻塞氣孔)。檢查固定線是否鬆脫。
小心!常見病害與害蟲來搗亂
就算是環境對了,照顧也用心,這些鹿角蕨品種還是有可能生病或遇到蟲害。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是關鍵:
- 病害:
- 炭疽病:
- 模樣: 在葉片(尤其是孢子葉)上出現圓形或不定形的褐色斑點,斑點中間可能會變灰白,有時邊緣會有黃暈。嚴重時斑點會擴大、連結,導致葉片區域性枯死。
- 成因: 主要是濕度高、通風差、澆水太多太頻繁、或是葉片有傷口讓真菌趁虛而入。
- 處理: 趕緊把嚴重感染的葉片部分剪掉(剪刀記得消毒)。加強環境通風!**減少澆水頻率!** 避免葉片長時間積水。可以噴灑廣效性的殺菌劑(如免賴得、億力),照說明使用。
- 軟腐病:
- 模樣: 最恐怖的一種!通常從營養葉或葉基部開始。患部會呈現水浸狀、黏滑感,顏色變深褐或黑,並快速擴散,伴隨難聞的腐臭味。整棵植株可能幾天內就爛光。
- 成因: 大多是細菌感染,通常發生在介質過濕不透氣、通風極差、溫度過高或植株本身有傷口的情況下。**澆水過量是主兇!**
- 處理: 非常棘手!一旦發現,要立刻將植株從板子上拆下來,把所有腐爛發臭的部位徹底切除乾淨(直到看到健康的組織,切面可以撒些硫磺粉或肉桂粉殺菌)。更換全部水苔或介質,徹底清洗消毒板子(甚至換新板)。如果感染太嚴重,可能就救不回來了... 預防勝於治療!
- 灰黴病:
- 模樣: 在葉片、葉柄或營養葉基部出現灰白色或灰褐色的黴層(毛毛的感覺)。
- 成因: 也是真菌,在低溫、濕度高、光照不足、不通風的環境下容易爆發。
- 處理: 清除嚴重發病部位並銷毀。改善通風和光照,降低濕度。噴灑殺菌劑(如撲克拉錳)。
- 炭疽病:
- 蟲害:
- 介殼蟲:
- 模樣: 最常見的討厭鬼!有各種顏色(白、褐、黑),像貼在葉片(尤其葉背或葉柄基部)或營養葉縫隙裡的小圓點或小突起。它們會吸食汁液,導致葉片變黃、生長不良,還會分泌黏黏的蜜露引發煤煙病。
- 處理: 少量可以用牙籤或牙刷沾酒精(75%)把它們戳掉或刷掉。數量多時就需要噴藥,如植物精油(葵無露)、蟎類藥(因為有些藥同時有效)、或系統性的介殼蟲藥(如益達胺),注意藥劑噴灑要仔細(特別是葉背)。

- 粉介殼蟲:
- 模樣: 身體包裹著一團白色、棉絮狀的蠟質分泌物,看起來像一團棉花或白粉。通常躲在葉腋、營養葉縫隙、或根部附近。
- 處理: 跟介殼蟲類似,手動清除或噴藥。它們更愛藏匿,要仔細檢查。
- 紅蜘蛛:
- 模樣: 非常細小的蟎類,在乾燥不通風環境容易發生。葉片正面會出現細小的黃白色斑點(失綠),嚴重時葉片整體變灰黃、乾枯,葉背可以看到細微的蜘蛛絲網和移動的小紅點(要用放大鏡看比較清楚)。
- 處理: 加強環境濕度(紅蜘蛛怕濕)和通風。用強力水柱沖洗葉背(小心別沖壞植株)。噴灑殺蟎劑(如芬普尼、畢達本)。
- 介殼蟲:
我的戰鬥心得: 介殼蟲真是揮之不去的夢魘!特別是養在通風稍差的角落時。我現在每週「巡邏」時一定會仔細翻看葉背和營養葉後面,發現一小點就立刻用酒精棉片擦掉。曾經有一棵心愛的立葉鹿角蕨,因為藏得深沒發現,等我看到時已經滿滿都是,處理起來超費勁,元氣大傷,長勢停滯了好久。炭疽病也遇過幾次,通常是連續陰雨天後發現葉子上有褐色斑點,馬上剪掉病葉並噴藥,同時把植株移到風口,通常就能控制住。至於軟腐病...感謝老天爺目前還沒讓我遇到!
關於鹿角蕨品種的Q&A(新手常問問題)
Q1:我是種植新手,想養鹿角蕨,推薦哪個品種最容易成功?
A: 真心推薦三角鹿角蕨 (Platycerium stemaria)!理由很簡單:它適應力強、生長速度快、對環境要求相對沒那麼嚴苛,價格也比較親切(相較女王、爪哇那些天價品種)。看著它的孢子葉長成大大的三角形,很有成就感,非常適合建立信心。立葉鹿角蕨 (P. hillii) 也不錯,形態比較挺立。等養出心得,再挑戰亞猴、皇冠或其他進階品種會比較穩妥。
Q2:我的鹿角蕨營養葉後面(板子那面)長出白色棉絮狀的東西,是生病了嗎?
A: 別緊張!如果是在水苔團附近長出細細的、像白毛或白網狀的東西,那很可能是水苔的根!這是好現象喔,表示你的鹿角蕨適應環境,健康地在生長,根系正在努力往外探索、抓住介質。真正要擔心的是蟲害(像粉介殼蟲)或發黴(通常是環境太濕悶導致)。蟲害的「白棉絮」通常比較團狀、會動(仔細看),而且會伴隨植株生長不良;發黴則可能帶點灰或綠,有異味。平常多觀察就能分辨。
Q3:多久需要幫鹿角蕨換板或換介質?
A: 沒有絕對的時間表,主要看生長狀況和介質狀態:
- 換板時機: 當你發現板子已經被撐到變形、嚴重腐朽,或者植株長得超級大,原來的板子明顯太小、無法支撐,導致植株搖搖欲墜時,就該換大一點的板子了。通常生長快速的品種(如三角)可能需要快一點(2-3年?),生長慢的(像女王)可以撐很久。
- 換介質時機: 當原本的水苔團嚴重分解、變黑發臭(有異味)、失去彈性(一捏就碎)、或者嚴重鹽分累積(表面有白垢),導致保水力和透氣性變得很差時,就需要更換新的水苔。通常綁板後,外圍的水苔會先分解,內部貼著根的還能撐。如果只是外圍爛掉,植株生長良好,也可以區域性剝除更換。我自己習慣在覺得澆水後乾得特別快,或植株生長明顯變慢時,會檢查一下水苔狀態。
